今天,八一建軍節,
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8周年
人民子弟兵
永遠值得信任和托付
萬里河山,有你心安
我鑄劍,你亮劍
科技強軍,航天報國
致敬!人民子弟兵!
向前!向前!向前!
從烽火硝煙到和平歲月,從邊疆哨所到抗災前線,那抹迷彩綠始終是最堅實的屏障,最溫暖的依靠。他們用青春和熱血,詮釋著忠誠、擔當與奉獻;用無畏和犧牲,守護著萬家燈火、歲月靜好。值此“八一”建軍節到來之際,為您帶來一組中國航天人身邊的現役軍人與退伍軍人故事,讓我們一起在平凡里感受偉大,向新時代“最可愛的人”致以最深情的禮贊!
01“最愛聽的,還是那些經典軍歌”
在航天二院,有這樣一位航天人,大學畢業時,她放棄優渥的外部條件,毅然入伍,成為高校的一名教員。在擔任教員的16年間,從教學到科研,她獲獎無數。2014年,她選擇轉業,成為一名光榮的航天科技工作者,她就是我們親愛的姜老師。
姜老師剛來航天就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。當時,慣導故障分析工作已經持續很久,無法破局的迷茫和長久的停滯不前讓大家異常焦灼,有人建議暫且擱置問題。作為一名軍人,她比任何人都懂得用戶對可靠裝備的渴求。“為國鑄盾,護佑空天安全絕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,而是我們對前方戰士生命的莊嚴承諾,是維護國家尊嚴的基石。”姜老師暗下決心:無論多難都要找出問題癥結,交付一份經得起實戰檢驗的答卷。
為了準確定位故障,在近一年的時間里,她不停往返于辦公室與試驗現場,以不懈努力終于解決了問題,也讓心里的石頭落了地。姜老師以實際行動踐行了“請黨放心,強軍有我”的誓言。
10余年的工程師經歷、多個項目的歷練,讓姜老師從知識的擺渡人轉變為國之利器的鍛造者,也讓書本中的晦澀知識在實踐的淬煉中變得鮮活透亮。姜老師結合自己在高校積累的豐富教學知識和工程經驗,完成了《捷聯慣性導航系統》專業培訓教材,并擔任專業老師為單位青年講授公開課。
當她再次站上講臺,望著臺下一個個年輕的面龐、一雙雙求知的眼睛,熟悉、溫暖的感覺涌上心頭。從傳道者到實踐者再到授課人,身份的轉換,讓她的內心更加充盈,思路更加開闊,語氣也更加堅定。姜老師的課程在設計師中廣受歡迎,她也成了單位的金牌講師。
她說,早晨醒來,耳畔總會隱約響起軍營里嘹亮的號角;回家路上,最愛聽的,還是那些經典軍歌。軍旅經歷培養的堅毅、忠誠、奉獻、擔當的價值觀早已融入她的生命。不論作為軍人還是航天人,她始終堅持“國家利益高于一切”,牢記科技強軍、航天報國的初心使命,用實際行動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。(文/盧揚)
02 軍人的擔當從不止于戰場
晨光剛漫過生產基地工業區的辦公樓頂,老羅正在核對當日的轉運資料,他的筆尖在重點處輕輕圈注。這是他退伍后的第26個年頭。作為退伍軍人,部隊里“指令即行動、行動必落實”的作風早已成了他刻在骨子里的工作準則。
年輕時的老羅曾是一線試驗人員。他工作的廠房里,數噸重的振動臺日夜轟鳴,金屬部件發出尖銳聲響。在一部件極限振動測試中,振動臺出現異常,屏幕曲線發生波動,雖然在容差范圍內,但是老羅還是彎下腰鉆進底部檢查,發現是固定螺栓松動了半圈,若繼續試驗可能導致部件損傷。“就像當年在部隊進行拆彈訓練一樣,多檢查一遍,就多一分安全。”他總是這樣說。
如今老羅轉到了綜合管理崗,負責轉運及其他保障工作。他的認真勁兒絲毫未減。實驗室分布在北京的不同區,每天的物品轉運就像一場接力賽,而老羅則像一頭不知疲倦的駱駝,肩上的背包永遠塞得鼓鼓囊囊——里面裝著轉運清單、文件物品、應急工具等。他手拎著大件的物資穿梭在廠區里,把各件物品準時送到各廠房和試驗現場。
單位的年輕同事小方在路上碰見他時,笑稱:“羅師傅您這日均‘百公里’的節奏,比在部隊拉練還緊湊!”老羅擦了擦額頭的汗說:“兩區跑是常態,不能讓流程在咱這里卡殼。”
2023年夏季的一個清晨,生產基地早餐車旁突然傳來驚呼,一名男同志突然倒地。人群慌亂地后退,老羅卻撥開人群沖過去。晨光里,他額頭滲出的汗珠格外顯眼——膝蓋跪地時的急迫,按壓胸口的專注,俯身掐人中的緊張,每一個動作都帶著焦灼。得益于當年訓練場上的千百次演練,在這 3 分鐘里,他的動作沒有絲毫遲疑。救護車鳴笛聲由遠及近,老羅才直起身,他的工裝后背已被汗水浸透。事后,被救者握著他的手哽咽道謝,他擺擺手說:“誰見了都會搭把手。”
像老羅這樣的退役軍人還有很多。他們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,卻把軍人底色融入日常——工作上的細致、幫助同志的耐心、危難時挺身而出的果敢。
這些藏在細節里的光芒,讓“最可愛的人”有了具體的模樣。他們用“退役不褪色”的堅守證明,軍人的擔當從不止于戰場。在航天事業的發展道路上,那份刻在骨子里的責任與溫暖永遠在默默發光。(文/方建偉)
03 從軍營到星空的赤子傳承
我的爺爺是從戰火硝煙中走來的一名解放軍戰士。1946年,剛剛14 歲的他毅然加入解放軍,在解放家鄉的戰斗中,常常穿梭在槍林彈雨之間。
有一次,在給地下組織傳遞消息時,他險些被敵人扣住,在驚險脫困之后,他又義無反顧地繼續向前。爺爺說,那時候大家都是像他一樣的青年小兵,但是沒有一個人害怕退縮,每個人都拼了命地沖在前面,因為大家知道,跟了共產黨、加入解放軍就是保家衛國,就是為了今后的幸福生活。爺爺的軍功章是他浴血奮戰的見證,也是他對祖國忠誠的印記。這份家國擔當如同種子在家族里生根發芽。
受爺爺的影響,我的爸爸在18歲那年成了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。那時候對越自衛反擊戰剛剛結束,一顆保家衛國的心讓爸爸穿上了海魂衫。在部隊里,他磨煉出了鋼鐵般的意志。
雖然最后轉業回到了家鄉,但他從未停止對國家的關注和對部隊的思念。在我小時候,爸爸教我的童謠都是解放軍軍歌——“向前向前向前!我們的隊伍向太陽……”“愛護軍艦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……”每次在重要場合,爸爸都會敬起標準的軍禮。近年來國際沖突不斷、局勢復雜,爸爸常說“召必回、戰必勝”,他那堅毅的眼神訴說著永不褪色的軍人使命。
如今三十而立的我是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。作為國之重器的建設者,父輩們的堅守和榮耀激勵著我,“特別能吃苦、特別能戰斗、特別能攻關、特別能奉獻”的載人航天精神鼓舞著我。在科研攻關的漫漫長夜中,在一次次試驗的反復驗證中,我和同事們秉持著“團結奮進、負重拼搏、科學求實、敢為一流”的信念,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航天事業發展的宏偉藍圖中,為實現航天強國夢不懈奮斗。
現在,我也有了自己的下一代,小小的他也有一個航天夢,航天英雄的名字他如數家珍。
從戰火紛飛到星辰大海,一家三代同樣的青春和熱血,變的是守護方式,不變的是信念和忠誠。當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日子臨近,我要向所有軍人致敬:致敬他們用一生踐行的忠誠,致敬他們勇敢無悔的守護與擔當。(文/劉燚)
04 深海歸來的星光
我家老周是個潛艇兵,穿了十幾年軍裝,站在那兒腰桿筆挺,話不多,做事卻扎實。出任務時,他一走就是三五個月,信號時斷時續,有時候十幾天都聯系不上。我就守著手機等消息,夜里常醒,怕錯過他報平安的短信。他總說“沒事,放心”,可我知道,深海里的日子,哪會真的“沒事”。
有一次,他出任務回來,行為一反常態。以前,他回到家都會先歇會兒,那次一進門就張開胳膊,把我和兒子都摟進懷里,抱得很緊。他身上帶著海水的咸腥味,下巴上的胡茬扎人,半天沒說話。兒子仰著頭問他:“爸爸,你是不是想我們了?”他才“嗯”了一聲,聲音有點啞。
晚飯過后,我翻著網頁看新聞,看到一篇關于潛艇部隊的報道,記者寫他們在水下遇到突發狀況,全艇官兵連夜搶修,字里行間都是驚心動魄。我的手直抖,盯著那句“成功排除險情,全員安全返航”,眼淚一下子涌了出來。原來他那次回來紅著眼眶,不是因為累。
從那以后,他更顧家了。我下班晚時,他會提前把飯做好,飯后不忘把廚房收拾得干干凈凈。有次我跟他抱怨工作上的煩心事,越說越激動,他就坐在旁邊聽,等我說完了,他遞過一杯溫水,說:“沒事,有我呢。”他總在我需要的時候,穩穩地站在那兒。
去年兒子想競選班長,回家跟我們說時眼睛里閃著光。老周沒說“你要加油”,而是拉著兒子坐在沙發上聊天:“你覺得同學們選你,是因為什么?”兒子撓撓頭,他就慢慢引導:“想想看,大家課間找作業本手忙腳亂,你要是提前幫忙分好呢?”爺倆列了張清單,從“幫小個子同學夠黑板擦”到“記好誰的東西丟了幫忙找”,一條一條琢磨。臺燈把他們的影子投在墻上,一個講得認真,一個聽得入神。
后來兒子真選上了班長,放學回來抱著他的脖子喊:“爸爸,我成功啦!”他笑得眼睛都瞇了起來,拍拍兒子后背:“是你自己用心了。”那天晚飯,他特意給兒子多夾了塊排骨。
老周嘴不甜,也沒送過什么貴重禮物。但他穿軍裝的樣子、系著圍裙在廚房轉的樣子、蹲下來聽兒子講學校趣事的樣子,都深深刻在我心里。他總說自己就是個普通兵,可在我和兒子眼里,他是保家衛國的英雄,更是努力把日子過得暖烘烘的家人。
打開家里的衣柜,我總能看到他的軍裝掛得整整齊齊,肩章在陽光下閃著深海歸來的星光。我知道,那光芒里,有對祖國沉甸甸的責任,也有對我們這個小家滿滿的愛。(文/小麥)